道光为何立又瘸又平庸的咸丰,却不立出色的老六?被忽悠了是重点
大家都知道,道光皇帝去世后,接手皇位的是他的第四个儿子奕詝,人们称他为咸丰皇帝。
史书上写着,咸丰皇帝奕詝还是皇子那会儿,有次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,把大腿给摔伤了,就是咱们说的“伤股”。虽然之后也看了大夫,但伤一直没好利索。
所以,他落下了终身的残疾,导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。
而且啊,咸丰小时候不幸染上了天花,脸上因此留下了疤痕。说白了,咸丰就是个脸上有斑点,腿脚也不太利索的人。
说起来,道光皇上的第六个儿子,咸丰的弟弟,但不是同一个妈生的恭亲王奕䜣,光看长相,那真是帅气逼人。
比如说,跟恭亲王奕䜣一个时代的文人何刚德,在他写的《春明梦录》这本书里,就夸过恭亲王“长得特别帅气,鼻梁高高的,很有气势”。
再者,曾国藩的手下赵烈文,有幸瞧见过恭亲王奕䜣年轻时的画像。据他描述,恭亲王当年啊,就是个“英俊潇洒的小伙子”。
这样的评价到处都是,其实都在讲同一件事,那就是单从长相上来说,老六奕䜣可比他哥哥咸丰帅气多了。
说实话,长相确实是衡量一个人的一个方面,但这跟能力强不强没啥直接关系。不过,要是真比起来,老六奕䜣的能力那可是比咸丰要强得多,不止一点点。
关于这事儿,咸丰的老师杜受田,以前就很实在地说过,咸丰的智慧和能力,跟奕訢比起来,那简直是“差远了”。
此外,在很多历史资料中,都能看到大家对老六奕訢的赞赏有加,说他有着“超凡的敏锐智慧”,并且“十分聪慧”等等。
就连当时的外国朋友,也都对奕訢赞不绝口,说他“头脑聪明,反应快,洞察力强”。
说白了,要是比长相,老六奕訢那可是帅气逼人,模样出众。而要论本事,奕訢聪明又机灵,根本就不是咸丰那平庸之辈能比的。
都说父亲最懂儿子心,对自己亲儿子的性格和习惯,老爸们心里通常都有一本账。
可让人纳闷的是,老六那么能干,老四就显得挺普通,道光当初选继承人的时候,咋就挑了老四咸丰,没选老六奕訢呢?
说白了,道光帝做出那个决定,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被人给“误导”了。
以前啊,道光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,就有了个儿子,叫奕纬,还是他的大儿子呢。只不过,奕纬他妈出身不好,所以道光对奕纬也不咋看重。
道光皇帝即位几年后,他的皇次子和皇三子相继出生,可遗憾的是,这两个小家伙没过多久就离世了。更让人没想到的是,从那之后的几年时光里,道光的后宫竟然再也没传来过新生儿的好消息。
这时候的道光,已经47岁了。
到了这把年纪,道光对于自己是否还能有别的儿子出生,心里真没底了。所以,他眼下唯一还在世的大儿子奕纬,就成了他最后的指望。
因此,道光皇帝转变了对奕纬的看法,不再轻视他,反而对他关怀备至,就连他的学业情况,道光也会亲自过问。
奕纬身为皇长子,宫里当时就开始有传言了,说等道光皇帝驾崩后,皇位铁定要落到奕纬头上。
按理说,这本该是件大喜事,但遗憾的是,奕纬福薄,享不了这么大的福分。
他小时候没人好好管教,所以一点也不像个皇子。后来听说自己有可能会当继承人,他就变得更嚣张了。他甚至跟教课的老师说,以后要是当了皇帝,头一个就要老师的命。
这么个儿子,道光怎么能不恼火呢?有一次,道光实在是气坏了,对着奕纬就是几脚,不偏不倚,正好踹到了他的要害部位。没成想,奕纬回去后没多久,就一命归西了。
这回,道光帝愣住了,心想难道这是要断了他的香火?为了不让这事儿成真,道光帝开始卖力“播种”。好在苍天有眼,没过多久,道光帝的第四个儿子,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,来到了人世。
后来,道光继续努力,陆陆续续又生了四个儿子,算上咸丰,总共就有了六个儿子。
有了儿子是没错,可随着儿子们慢慢长大,道光自己也越来越老,他又碰到了一个新难题。
这个问题说白了,就是得挑个人来当未来的皇上,那到底该选谁呢?
那时候,道光帝的六个儿子中,老七、老八、老九都还小,啥都不懂呢。老五呢,又已经被过继出去了。所以,说到可能被立为储君的,就只剩下老四咸丰和老六奕䜣了。
这两个人在当时的表现和差异,简直就是一个在云端,一个在泥里。
长相方面就不用多提了,咸丰皇帝行动不太利索,脸上还长着麻子,反观老六,那可是风度翩翩。说到本事,咸丰的表现挺普通的,老六呢,不论是骑马射箭还是文学功课,样样都精通。
道光皇帝的两个儿子差别实在太大,这让他特别为难,因此在很长日子里,他迟迟拿不定主意,不知道该立哪个儿子为储君。
说白了,他就是心里没谱,拿不定主意。
咸丰那时候还是皇子,他心里头对道光皇帝的犹豫不决可是门儿清。说起来,他在所有皇子里面年纪最大,又是正室所生,所以按理说,他当上继承人的机会是挺大的。
不过,从康熙皇帝晚年时候起,清朝选继承人就不再只看是不是正宫娘娘生的,而是看谁有本事。所以,照这个规矩来,咸丰皇帝能不能顺利继位,还真不一定呢。
特别是有个在各方面都比自己强出许多的弟弟,咸丰感到自己的希望简直是微乎其微。
但咸丰肯定不愿意就这么等着倒霉事发生,可他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改变现状。正当咸丰心里七上八下、拿不定主意的时候,他的恩师杜受田给他支了个高招。
说白了,就是得“找条新路走”。
杜受田教咸丰多年,心里特别清楚咸丰的能力咋样。他直接跟咸丰说,要是比本事,跟老六奕䜣比起来,咸丰那可是差得远,根本没法比。
而且,差距如此之大,就算我们拼尽全力去追赶,估计也很难赶得上。
所以,咱们得换个思路,从别的路径上寻找“智取”的机会,要是光靠硬碰硬的本事,咸丰皇帝那肯定是必输无疑。
说到怎么出奇制胜,杜受田给咸丰支了一招,简单四个字:“掩短显孝”。
藏拙示孝到底是啥呢?简单来说,就是把自个儿的短处给捂起来,然后靠仁义、孝顺去赢得道光皇帝的欢心,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咸丰皇帝心里头也挺赞同这个看法,杜受田给他支了几招。咸丰照着做了几件事情后,没多久,还真就把他老爹的注意力给吸引过来了。
比如说有一次,道光帝领着咸丰,还有老六奕䜣他们几个,跑到木兰围场去打猎。咱们都知道,清朝的皇帝啊,自从进了关以后,就老爱搞这种打猎的活动。为啥呢?主要就是想显摆显摆满族人的勇猛,另外也是给那些宗室贵族提个醒,别忘了老祖宗的传统。
所以,围猎时谁能打到最多的猎物,谁就能得到皇帝的赏识。
后来,老六奕䜣这个擅长骑马射箭的高手,自然是冲在最前面。他功夫了得,没一会儿工夫就捕获了不少猎物。
咸丰这边到底猎到了多少猎物呢?结果是,从开始到结束,一个都没猎到。
就在道光帝质问咸丰为啥啥也没带回来时,咸丰张嘴就来了一段话,立马让道光帝的怒气烟消云散,还对他连连称赞。
咸丰到底咋说的呢?其实挺简单的,他说现在正好是春天,万物都开始生长、繁衍了。所以,他心里过不去那个坎儿,不忍心随便乱杀动物,觉得那样做不合天理。
春天到来时,万物都在繁衍生息,鸟儿和野兽都在忙着养育后代。这时候,人们不忍心去伤害它们,怕破坏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,正如《清史稿》里所说的那样。
咸丰皇帝那话说得在理不?要是光从保护动物的角度来看,他讲得还算有那么点意思。但关键在于,木兰围猎那可是清朝皇室传了好多年的老规矩了。所以嘛,他那话根本就立不住脚。
而且,他这么一说,反倒是让猎杀数量最多的老六奕䜣,陷入了“既不仁慈又不道义”的尴尬境地。
然而,道光帝却有着不同的看法,他对咸丰帝的话大加赞赏,觉得这正是咸丰帝心怀慈悲的体现。他当即就表扬了咸丰帝,直夸道:“这才是真正帝王该说的话。”
很明显,这些话肯定是杜受田给指导的,这一回合,咸丰那是大获全胜啊。
除了那件事情,还有另外一件事,让道光对咸丰这个儿子特别赞赏,心里基本上已经打定主意要立他为储君了。
那时候,道光帝身体已经大不如前,经常躺在床上起不来。有一次,他特意把咸丰和六阿哥奕䜣叫到宫里,打算好好看看他们俩的表现。
怎么考察他们呢?其实挺直接的,就是让两个人聊聊怎么治理国家,还有他们对国家大事的看法,简单说就是测试下他们的政务水平怎么样。
对老六而言,这事儿根本不在话下,他稍微想了想,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来,各种想法和计划一个接一个往外冒。
等他说完一番话,轮到咸丰发言时,他却没提怎么管理国家,反倒是直接跪在地上,一个劲儿地哭,哭得那叫一个伤心欲绝。
哭到最后,道光帝也懵了,心想这是唱的哪出?朕只是让你谈谈治国办法,用得着哭得这么撕心裂肺吗?
道光心中有疑,便开口问起了咸丰。咸丰回答完毕后,道光心里头猛地一颤,感动得差点就要掉眼泪了。
咸丰到底讲了啥呀?
他讲,从他老爸病得厉害开始,他就没心思学习了,天天都挂念着老爸的身体状况。就是因为心里全装着这事儿,再加上心里难过,所以就答不上来了。
所以,他就说,比赛结果怎么样都不重要,只要老爸能好起来,这就是他最想看到的。
道光听完这番话,眼眶也湿润了,心里感慨道:还是老四最贴心啊,他啥都不多想,就盼着我快点好起来。
相比之下,其他人都按着自己的节奏生活,忙这忙那。这么一比较,谁心里真正有咱,谁最在乎咱,那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。
就这样,咸丰在暗地里使劲,不仅悄悄提升了自己在老爸心中的好感度,还顺道给老六奕䜣下了个套,让他毫无察觉。
就这样,多亏了杜受田在一旁悄悄指导,咸丰把自己的不足之处都巧妙地掩盖了起来,反而把仁义和孝顺这些好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,结果就赢得了道光帝的青睐。
到头来,到了道光二十六年,也就是公元1846年那会儿,道光帝打定了主意,决定让咸丰来接班。他亲自写了道诏书,然后按照清朝的老规矩,把诏书封好藏了起来。
道光三十年正月那会儿(也就是公元1850年2月),道光帝身体不行了,赶紧把大臣们叫来,亲自写下诏书,确定皇四子奕詝为继承人。没过多久,道光帝就去世了,奕詝就这样当上了皇帝,大家称他为咸丰皇帝。
上面讲的就是道光皇帝为啥挑了那个走路不利索、能力也平平的咸丰当继承人,而没选那个样样都挺好的老六奕䜣的原因。
了解了储君之位的来龙去脉后,有人可能会琢磨,咸丰这家伙当上皇帝咋就这么顺风顺水呢?而且,道光皇上看人的眼光,似乎有点不太准头,像是老糊涂了一样。
尤其是咸丰故意装出一副“低调显孝”的模样,这简直就是明摆着在“糊弄”道光帝嘛!
其实吧,整个过程里,咸丰确实有点儿哄骗老爹的意思,而他这一手,还真就奏效了。
不过,老话常说,皇上的心思难以捉摸。道光帝吧,在历史上那么多皇帝里头,他算不上特别厉害的那种君王,但好歹也是个皇上啊。
所以,要是说咸丰就凭这点小手段,就把道光给糊弄过去了,那显然不太可能。毕竟,道光再怎么糊涂,也比那个晋惠帝司马衷要精明得多。
因此,咸丰之所以能坐上皇位,靠的可不只是耍嘴皮子那么简单。
那么新的问题出现了,道光帝为啥最后没选那个各方面都挺出色的老六奕䜣呢?
说实话,根据咱们手头的历史资料,老六奕䜣确实挺有本事的,这点不假。但要说到玩弄权术,他跟他哥哥咸丰比起来,那可真是差了一大截。
晚清时候的大人物曾国藩,他谈过恭亲王奕䜣,说这家伙“特别机灵但不稳当,站不住脚”。换句话说,就是他有本事,也挺聪明,可就是不太在意那些小事儿。
这绝对是奕䜣的一个独特之处。在同治皇帝刚坐上龙椅那会儿,奕䜣已经成了手握大权的议政王。有次他进宫去跟皇帝说事儿,说得嗓子都快冒烟了,于是也不客气,直接拿起皇帝桌上的茶水就咕咚咕咚喝了起来。
眼前的这一幕,直接把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给震住了。
得明白,虽说奕䜣确实是皇帝的亲叔叔,但君臣之礼不可废,他这样直接拿起皇帝的茶水就喝,简直太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。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当时就觉得,奕䜣这行为太过嚣张。
这对奕䜣的未来显然没啥积极影响,究其原因,就是他在细节上不够上心。
再者,奕䜣那爱出风头、过于显露的性格确实是个短板。就拿之前说的处理政务的能力考核来说吧,他压根儿没顾上周围的状况,光顾着自己一股脑儿地说个痛快,这样一来,道光自然对他有了不少看法。
那时候,道光心里头明镜似的,知道自己大限将至。奕䜣那小子的一举一动,再加上咸丰在一旁的“帮忙”,直接就让道光对奕䜣没了好感。道光觉得,这儿子好像还挺希望自己早点儿走呢。
看看咸丰吧,虽然他真本事上可能比不上他弟弟奕䜣,但他对道光的心思那可是摸得透透的。
另外,在运用各种方法上,他也表现得非常出色,之前提到的那两个实例就是最有力的证据。
他总能悄无声息地,既把自己的不足藏得严严实实,还不忘给弟弟设下个陷阱,就凭这能耐,就能看出他确实挺有一套。
咸丰皇帝登基之后,从他的种种作为来看,很明显,他是个挺有本事的君主。
比如说,他为了扭转清朝那时衰败的局面,着手提拔有能力的官员,像肃顺、曾国藩、李鸿章这些人,都得到了他的重用。
而且,咸丰皇帝是个相当有肚量的君王。
太平天国运动闹起来后,曾国藩赶紧给咸丰帝上了个奏章,名字叫《说说皇上您得注意的三个事儿,免得出问题》。这奏章里头的话,那叫一个直接,主要就是给咸丰帝挑毛病。
历史资料上写着,咸丰皇帝那时候读了曾国藩上的那份奏折,因为里面的话实在刺耳,结果咸丰被气得当场“啪”一下把奏折扔到了地上。
然而,过了几天,咸丰帝心情平复下来,又一次仔细审阅了奏章。他不仅诚恳地采纳了建议,还特地对曾国藩进行了表扬和答复。
这些都表明,咸丰皇帝在位期间,表现得还算可以。更别说他刚继位那会儿,一门心思要改掉不好的规矩,满心想着要把大清带回到往日的辉煌,那些实际行动都挺有说服力的。
其实吧,因为时代在变,还有好多老想法作祟,清廷就慢慢脱节了。所以,咸丰皇帝想重现大清往日的辉煌,没成功也是预料之中的事儿。
不过话说回来,要是单论当皇帝这事儿,咸丰确实挺有两把刷子的。
道光皇帝心里头应该是有数的,他肯定能瞧出咸丰在玩弄权术和手段上,比老六奕䜣要高明不少。
因此,道光帝心里肯定会琢磨,要是选了那个虽有才华但行事毛躁、爱出风头的老六当继承人,他日后肯定不是老四的对手。到了那时候,事情可就麻烦了,很可能会闹出大乱子。
所以,为了保险一点,我们决定选咸丰,不选老六奕䜣。
说白了,在清朝当皇帝,最关键的就是得会玩弄权术,至于才华、能力这些,都不是最重要的。道光选咸丰当继承人,主要就是看中了他这一点。
要是真的只凭能力是否特别出众来衡量,那么大清王朝或许就不会落到灭亡的下场了。
因此,就算道光心里明白他的六儿子奕䜣挺有本事,也挺喜欢他,但他也深知在权谋方面,老六根本斗不过老四。所以,道光觉得,选老四才是最明智的决定。